预防眼病保明目

 

预防即防患于未然,也就是中医「治未病」。中医眼科历史悠久,很早就提出眼病预防的重要性。

眼病预防包括以下几方面:

1. 顺四时,预防外邪侵袭

人与自然密切相关,且眼居高位为至高之窍,暴露于外,容易受六淫邪气 侵袭。如风性轻扬易侵袭头目,容易导致口眼歪斜、眼睑红肿、黑睛生翳等疾患;风、湿、热三邪相传可引起眼睑皮肤红赤糜烂、湿痒并作;盛夏感受暑邪,易出现目赤肿痛;燥邪犯目则双眼干眵干、痒涩不舒。所以,日常起居应顺应四时,预防外邪侵袭,免受其害。

 

2. 调节情志以防眼疾

中医眼科关于情志导致眼病得著述很多,《秘传眼科龙木论》曰:「病者喜怒不节,忧思兼并,致脏气不平,郁而生涎,随气上厥,逢脑之虚,浸淫眼系,荫注于目,轻则昏涩,重则障翳,眵泪胬肉,白膜遮睛。」所以调和七情,使之勿太过与不及,保持心胸开阔,愉快豁达,方能使百脉通畅,脏腑安和,防止眼病发生。否则暴怒惊恐,情志过极,气机逆乱,血随气逆,肝气上攻于目可诱发青光眼、暴盲等眼疾;忧思过度,情志抑郁,可致肝失疏泄,气滞血瘀,亦可致多种眼病发生。

 

3. 爱护视力,避免过度用眼

保护视力,预防眼病发生。不能久看电视、电脑,伏案工作时间不能过长, 否则可使视力疲劳,眼酸胀不适,严重的话会引起视力下降或出现干眼综合症等。所以,避免过度用眼,劳逸结合,才可以达到预防眼疾的效果。

 

4. 注意饮食起居

《素问‧生气通天论》说:「谨和五味,骨正筋柔,气血以流,腠理以密。」 调和饮食,饮食规律有节,则气血旺盛,身体抗病能力较强,如饮食无度,过饥或过饱以及进食不洁食物、偏食等,均可损伤脾胃,令脾胃运化失常而导致眼病的发生。另外,小儿缺乏维生素A会引起角膜软化症;过食辛辣刺激易发生眼部疖肿、睑缘发炎等。所以,饮食应均衡有节,饥饱适宜。另外烟酒对眼睛亦可造成伤害,容易引发肝阳亢盛,痰湿内生等,导致眼疾的发生。

 

5. 注意安全,防外伤损目

眼暴露于外,组织结构精密而脆弱,易受外伤且难以修复。因此,日常工作 生活应注意安全,防止眼外伤的发生。

(1) 打击、碰撞或异物入目等都可造成机械性眼外伤,所以应做好防护以避免眼外伤的发生。必要时可戴防护眼镜,儿童应禁玩带有尖锐棱角的玩具。
(2) 从事焊接工作、户外工作者或接触镭射的工作人员以及放射工作的人员,均应戴防护眼镜,防辐射伤目。
(3) 农民要注意农作物伤眼,一旦受伤应立刻到医院检查,从事化工生产或使用化学物质者,应戴防护面罩及防护眼镜等以防止酸、碱、毒气等进入眼内,一旦接触眼部则立即用大量清水冲洗,然后就近就医。

 

6. 防传染性眼病

(1) 加强卫生宣传,是预防眼病的有效方法,注意个人卫生、勤剪指甲,忌用脏手帕或他人的毛巾、手帕等擦眼,亦不与他人共用毛巾、手帕、面盆等。公共场所亦应严格管理,定时消毒。
(2) 切断传染途径,在传染性眼病流行季节,要加强对公共服务设施的卫生管理,加强对流通货币的消毒处理等。流行眼疾患者应予隔离,健康人亦要服用预防性药物以防发病。与传染性眼病患者接触后,立即用肥皂水或消毒水洗手;眼科诊疗器械等也要严格消毒。

 

7. 防止遗传性眼疾

遗传病是很多眼病发病的主要因素,比如高度近视、色盲、LEBER’S病、视网膜色素变性等。所以必须从优生优育角度出发,避免近亲结婚,孕妇应注意不要感染风疹等病毒,以最大限度减少遗传性眼病的发生概率。

 

8. 已病防变,避免病情加重

眼病一旦发生,应及早积极治疗,准确及时的诊治可以防止病情进一步加剧恶化,防止病发或继发他症。如角膜异物不及时处理,会引发角膜炎,重者角膜穿孔失明,虹膜睫状体炎初期,不及时诊治或诊疗不当,常会导致虹膜后粘连,甚则瞳孔闭锁、瞳孔膜闭,继发青光眼、白内障等;视网膜静脉阻塞、糖尿病视网膜病变、高血压视网膜病变等眼底有广泛出血的患者,更应及时治疗,否则易引起新生血管性青光眼,也可因玻璃体出血而导致玻璃体视网膜增殖性疾患;头部外伤波及视神经者,如早期没能正确处理,常可导致视神经萎缩。所以医生只有全面了解疾病的传变、转归、预后,才能有的放矢,采取积极有效的措施阻断疾病的进一步发展,防止变生他症,导致不可逆转的后果。

 

9. 防愈后反复

很多眼病痊愈后,在一段时间内,应注意复发。

(1) 生活起居要合理规律安排,适当参加体育活动,可以使气血调和,精神饱满,增强体质。反之,起居无常,劳逸过度,均可使抵抗力下降,导致眼病复发。
(2) 眼病痊愈后,要注意忌口,合理饮食,忌食生冷、辛辣、羊肉等发物。烟酒等亦为眼疾患者所忌。
(3) 患者定期复查或医生追踪观察,可以了解眼病病情变化的情况,也可以及时发现问题,及时治疗。临床上常见的眼病,如病毒性角膜炎、虹膜睫状体炎、中浆、中渗、青光眼等疾病均易复发,所以更应定期复查。

以上资料只供参考,请咨询注册中医师再作相应选择为宜。

作者︰香港浸会大学中医药学院临床部高级讲师 – 刘鑫医师